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点

自从当妈后,和孩子相处时越来越“人格分裂” 全球热门

来源:新东方家庭教育 发布时间:2023-03-05 16:48:20

作者:主创团·牧青野

你有没有发现:

自从当妈后,和孩子相处时越来越“人格分裂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非学习时间,母慈子孝,岁月静好;

可一到了学习时间,就开始怒目相向,鸡飞狗跳。

闭上眼,内心就会有无数个念头告诉自己,要做个情绪稳定的妈妈,要耐心引导孩子,要信任鼓励孩子。

但只要睁开眼,一看到眼前这个不好好学习的娃,你的所有原则都会被打破。而且最关键的是,孩子这种生物,完全不会按照你设想的剧本走:

你管得越严,他越散漫;

你给他自由,他彻底摆烂;

你想着不干预,只陪伴,他开始一拖再拖,还找各种借口;

你气急败坏给他一点惩罚,当时有效,三分钟后效果继续作废……

真的,对当代老母亲最大的“酷刑”,陪孩子学习绝对榜上有名。

有时候也特别羡慕那些家有天生自律、爱学习、爱上进的孩子的父母,可每每向他们取经时,听到那句“我也没怎么管他”时,都只想无语问苍天!

《儿童教育心理学》中有句话说:“儿童都有追求卓越和成功的天性。”

也就是说,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不自律、不上进,相反,他们很希望自己能更好。那为什么大多数孩子,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是自律、上进,却反而都是拖延和不自律呢?

所有的负面行为,背后都有“自卑情结”

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说过:“儿童有着追求卓越的心理,也有着天生的自卑感存在。”

他认为,追求卓越和自卑感,是孩子身上同一个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面。

对于孩子的自卑感,引导方式正确,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;引导方式错误,有可能让孩子更加自卑,或者走向另一个自负的极端。

孩子和父母之间,因为身心方面的巨大悬殊,孩子普遍存在天然的自卑感。

随着年龄增长,当孩子开始想要摆脱这种心理上的劣势时,他们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:顺从,或反抗。

选择顺从父母的孩子,你会发现,小的时候特别听你的话。可是,一到了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,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后,反而会更叛逆。

而有反抗意识的孩子,基本有两种对抗父母的方式:

要么消极抵抗,比如在父母提出要求时选择拖延;

要么直接抵抗,完全不听父母的任何意见,直接和父母叫板。

孩子的行为问题是表面现象,根源在于父母对孩子的不了解。

网上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:

家长让孩子从栏杆处把鱼食抛进鱼塘,可孩子却不听,反而蹲下身把鱼食扔在了脚下。

家长觉得孩子一点都不听话,刚想要训斥。

可站到孩子身边后才发现,原来孩子的脚下有一个洞。从洞里把鱼食丢进去不仅方便,还可以体验看着鱼群争抢鱼食的乐趣。

视角不同,做出的选择也不同。

《父母的觉醒》中写道:“父母和孩子之间,有个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同频。父母关注未来,孩子关注当下。”

孩子不自律、不努力,父母觉得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。所以要么选择逼迫的方式,要么选择讲道理的方式。

但孩子和父母的关注点不一样,他们的关注点在眼下这一刻,相比于父母嘴里的唠叨。对孩子们而言,这一刻什么更让他们有成就感和掌控感,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。

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也曾说过:“孩子不会意识到,我要为未来牺牲掉今天的一点快乐。”

当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考虑问题的时候,是很难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用合理地方式去要求他们自律和努力。

父母越强势,孩子越弱势

网上看到一位初二女生的吐槽:

“我到底该怎么跟我的父母说明白,我真的很烦他们天天盯着我学习,他们越这样做,我就越不想学。”

原来自从她上了初中后,父母说要开始培养她自律的习惯,俩人商量后决定轮流“陪伴”她:

卧室里的课桌被搬到了客厅,她写作业,父母就在旁边坐着,她的手机密码必须要告诉父母,平时不能随意和同学聊天,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要用在学习上。

本来之前她还挺喜欢学习的,现在却感觉压力越来越大。

心理学中有个观点:“决定孩子发展的既不是内在能力,也不是客观环境,而是他对客观现实的解释。”

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,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判断。

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,他们会通过父母释放出的信号做出判断。

当父母采用监督、逼迫的方式培养孩子自律时,孩子感受到的,不是现在自律未来能收获到多少,而是父母为了让孩子自律,此刻采取的让他感觉到窒息的方式。

而且还有一点,孩子是有着天生自卑感的,过度的纠正与指责,反而会强化孩子觉得自己做不到的心理。

之前,我也觉得女儿不够自律。

后来有次和她一起出去吃饭,看到旁边的一个妈妈,从进门提醒孩子应该坐到哪个位置,到落座后又提醒孩子包应该放在哪里,再到上菜后又提醒孩子应该先吃什么,再吃什么……

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自己和女儿的相处过程中,有太多这样的场面:

送她上学,一路都在提醒她要好好听讲;

回家路上,全程在问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,作业又是什么;

一进家门,又开始提醒她先写什么,再写什么……

樊登曾说:“孩子的自尊水平,决定了孩子的自律性。”

当你不停在提醒孩子要做什么,要怎么做的时候,其实你是在用规训的方式告诉他必须按照你的要求来。因为你的潜意识在暗示他自己做不到、做不好。

不允许孩子有自主性,是亲子教育中最大的禁忌。

一个没有自我掌控感、无法拥有自主能力的孩子,很难发展出自律,因为他的潜意识中,也认为自己是没有主宰能力的。

好的教育方式,是给孩子勇气和肯定

我的一个家长,也曾为孩子的自律问题烦心过很久。

因为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,她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。后来把女儿接回身边后,老师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找过她很多次。

一开始,她想着要帮孩子从培养学习习惯开始。

可她发现女儿经常“阳奉阴违”,表面看着在写作业,但一个小时也写不完一页。桌子上摊开着书本,但一行字能瞅到天荒地老。

她尝试设定了一些奖惩方式,可还是一点用都没有。

后来,她专门找了个独处的时机,和女儿聊了一次。

这才明白,原来女儿因为成绩差,一直很自卑。越自卑就越不自信,越不自信,就越不想努力,但又害怕让父母失望,就选择假装努力。

于是,她先肯定了孩子之前的付出和努力,倾听和分析了女儿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。

在女儿放松下来,彻底打开心门和她沟通后,她又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学习方法,让女儿帮她找自己当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,聊自己工作上遇到的难题,让女儿帮自己出谋划策。

之后她鼓励女儿和自己一起互相监督,一起努力。

果然,过了一段时间后,女儿在妈妈的肯定和鼓励中,成绩渐渐有了起色。

孩子长大的过程中,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
没有完美的孩子,或者说,其实是没有孩子能做到父母心中完美的样子。

身为父母,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,不一定能实现。但是你现在的每一个教育行为和方式,都有可能影响孩子最终成长为什么样。

纪录片导演周轶君在一次采访中感慨:“父母在孩子身上留下最深的痕迹,往往是每一处的生活细节。”

父母的教育方式,就是这样的一个个的细节。

父母的鼓励、肯定越多,孩子收到的正向回馈就越多。这些正向回馈,会激励孩子朝着卓越的方向前进。

父母的打击、否定越多,孩子收到的负面回馈就越多。这些父母回馈,会更加强化他们的自卑情结,最终让孩子从“认为自己做不到”,变成“真的做不到”。

孩子的教育问题,永远是父母最大的难题。

有句话说,我们这一代父母,是觉醒的父母。

因为小时候,我们的父母大多没有那么强的家庭教育意识,所以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曾受到过原生家庭教育的一些负面影响。

但随着长大,我们自己也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未来影响有多大。

孩子的未来是未知的,唯有正确的教育方式,才能给孩子的未来增添更大的确定性,也能让孩子的未来成长得更加优秀。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南极晨报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  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